《冰火中永生》斩获省级大奖照亮红色基因传承之路
“英雄从未远去,精神永远滚烫。”在“寻美潇湘红”湖南省第二届红色微短剧大赛的激烈角逐中,新化县罗盛教纪念馆选送的《冰火中永生》凭借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与创新独特的艺术表达,从66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,摘得省级大奖。这部作品以光影为笔,以初心为墨,让罗盛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震撼人心的时代光芒,印证了“红色故事永远有听众,英雄精神永远不过时”的深刻真理。
千军万马中突围:一部作品的破壁之旅
“好的红色作品,既能经得起专家的挑剔目光,也能赢得大众的真心点赞。”本届大赛自3月启动以来,便成为全省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舞台,吸引了来自各市州文旅系统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高校及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。66部作品经过初赛的大浪淘沙,30部佳作跻身决赛;而决赛采用的“专家评审60%+网络传播40%”双轮驱动机制,既保证了艺术水准的严谨性,又彰显了大众传播的广泛性——线上展播期间超1700万人次的互动数据,正是红色文化“破圈传播”的生动注脚。
《冰火中永生》的突围,恰是实力与初心的双重胜利。新化县梅山文化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创作打磨这个作品,没有局限于对英雄事迹的简单复刻,而是以“戏中戏”的巧妙结构,讲述该单位演员刘海斌为诠释罗盛教角色,从最初的职业尝试到深入走访、民兵训练、志愿讲解的蜕变历程。当刘海斌的思想境界在一次次沉浸式体验中升华,观众也随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——“不是在扮演英雄,而是在成为英雄的路上,读懂了英雄”。这种“以角色带精神,以当下映历史”的叙事方式,让红色教育从“被动接受”变为“主动共鸣”。
冰窟里的永恒:一位英雄的精神海拔
“生命的长度可以丈量,精神的高度永无止境。”罗盛教,这位从湖南新化走出的英雄,用21岁的年轻生命,在朝鲜栎沼河的冰窟中刻下了国际主义精神的丰碑。1952年1月2日,零下20℃的严寒中,面对落入冰窟的朝鲜少年崔莹,他三次跃入冰水,用最后的气力将生命托出水面,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片异国的冰河中。
“一个人的牺牲,唤醒了千万人的觉醒;一种精神的传承,凝聚成跨越国界的力量。”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、追授“一级爱民模范”称号,朝鲜人民将他献身的河流改名“罗盛教河”、村庄改名“罗盛教村”,金日成主席的题词“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”,正是对“英雄无国界,大爱映千秋”的最好诠释。如今,新化县罗盛教纪念馆内,144件实物、78幅历史照片、4座塑像,依然在静静诉说着英雄从农家少年到革命战士的成长轨迹,印证着“伟大出自平凡,英雄来自人民”的深刻哲理。
光影里的接力:一种精神的时代回响
“传承红色基因,既要守好‘精神粮仓’,更要架好‘传播桥梁’。”自1985年开馆以来,罗盛教纪念馆始终是红色精神的“播种机”;而《冰火中永生》的获奖,则标志着红色文化传播进入“融媒体时代”的创新探索。当微短剧这种轻量化、互动性强的形式,与英雄故事的厚重内核相遇,产生的不仅是艺术火花,更是“让红色资源活起来”的生动实践。
本届大赛获奖作品将在2025年湖南省红色旅游文化节集中展播,这既是对《冰火中永生》的肯定,更是对“红色文化+文旅融合”路径的认可。正如专家评审所言:“好的红色作品,是行走的思政课,是流动的纪念馆。”《冰火中永生》的成功,证明了红色故事并非“沉睡的历史”,只要找到与时代对话的密码,就能让“冰冷的史料”变成“滚烫的教材”,让“过去的英雄”成为“当下的榜样”。
“每一次对英雄的回望,都是一次精神的淬炼;每一次对历史的致敬,都是一次前行的蓄力。”《冰火中永生》的获奖,是罗盛教精神在新时代的一次闪亮登场,更是湖南红色文化创新传播的一个精彩注脚。当更多人因这部作品走进罗盛教的世界,当英雄的精神转化为奋进的力量,我们便能真正读懂:“红色基因的传承,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在创新中永葆初心,在践行中照亮未来。”